临港文理学院升级社区海洋应急服务站 培训 + 演练守护港湾安全
临港文理学院的应急实训场上,社区居民正跟着医学院教师学习 “溺水急救” 实操,按压、人工呼吸动作标准;一旁的应急装备展示区,渔民们试用学院研发的
“便携救生浮具”,轻按按钮即可快速充气。该校近日升级的 “社区海洋应急服务站”,打造 “培训 + 演练 + 救援” 全链条服务,成为临港渔民与居民的
“安全屏障”。
“临港每年发生 10 余起溺水、渔船遇险事件,居民应急技能匮乏,服务站要把‘安全课堂’建在社区门口。” 服务站负责人、护理学院教授陈悦介绍,升级后新增 “应急实训场”“装备研发室” 两大功能区:实训场配备模拟泳池、心肺复苏模拟人等设备,每月开展 “溺水急救”“台风避险” 等培训;研发室推出 “便携救生浮具”“渔船应急包” 等 3 款装备,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
特色服务救民于危难。今年台风 “卡努” 来袭前,服务站组织 5 场 “渔船避险演练”,指导 200 艘渔船加固设备,避免损失 300 万元;渔民李海在一次出海中不慎落水,同行船员用服务站发放的救生浮具及时施救,成功脱险。“以前不懂急救,看到有人落水只能喊,现在我也能救人了。” 参与培训的居民张勇说。
校地联动扩大覆盖。服务站与临港 4 个沿海社区共建 “应急点”,配备急救箱、救生设备 500 套;组建 “应急志愿服务队” 100 人,24 小时响应求助;开发 “海洋应急手册”,首印 5 万册免费发放。数据显示,服务站已培训居民 2 万人次,开展演练 30 场,协助处置应急事件 15 起。陈悦透露,2025 年将新增 “无人机海上搜救” 培训,联合海事部门打造 “空中 + 海面” 应急网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