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升级 “港口少年科学院” 科普实践赋能青少年成长
临港文理学院的 “港口少年科学院” 实验室里,初中生们正跟着环境科学系学生做 “海水 pH 值监测”
实验,记录下不同海域的水质数据;隔壁的创客空间,高中生团队正在调试 “渔港垃圾自动清理装置” 模型,这个灵感来自课堂的作品已获省级科创大赛银奖。该校近日升级的
“港口少年科学院” 项目,通过 “高校资源 + 中小学需求” 精准对接,成为临港青少年科创教育的 “核心引擎”。
“临港青少年对海洋科技充满好奇,但中小学缺乏专业师资与设备,高校有责任搭建桥梁。” 项目负责人、学生工作处主任王丽介绍,升级后的 “港口少年科学院” 设立 “科普课程”“科创实训”“研学实践” 三大板块:开发 “海洋科学启蒙” 系列课程,涵盖生物、化学、工程等学科,已进入 20 所中小学课堂;建设 10 个青少年科创实验室,配备显微镜、3D 打印机等设备,周末免费开放;组织 “渔港研学营”,每年带领 1000 名学生走访码头、养殖区,近距离接触海洋产业。
青少年科创能力显著提升。科学院培育的 “渔港环保小队”,研发的 “渔网回收分类装置” 已在 3 个渔港试用,每年可回收废弃渔网 5 吨;15 岁的初中生李浩参与的 “潮汐能小发电站” 项目,获 “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” 铜奖。“在科学院学到的实验方法,让我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,现在我立志考海洋工程专业。” 李浩说。
校地协同机制保障长效运行。学校与临港新区教体局合作,将科学院课程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;组建 “博士科普讲师团”,50 名博士定期入校授课;设立 “青少年科创基金”,每年投入 50 万元资助优秀项目。数据显示,项目实施三年来,已服务青少年 2 万人次,培育科创项目 120 个,临港青少年科创比赛获奖数量较之前增长 3 倍。王丽透露,2025 年将在新区 5 所中小学设立 “科学院分站点”,开发 “AI 海洋科普” 课程,让科创教育触手可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