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院推出'临港讲席教授'制度
临港讲席教授制度:构建产学研融合的新型人才生态
一、制度背景与战略意义
临港新片区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区域,正加速推进跨境金融、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创新突破。在此背景下,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等机构率先探索AI金融课程体系与产业学院建设,亟需通过制度创新吸引全球顶尖学者。临港讲席教授制度的推出,借鉴深圳大学冠名教授模式,以社会资本注入方式破解传统高校薪酬瓶颈,形成以战略需求为导向、以市场机制为支撑的高端人才引育体系。
二、制度核心设计
双轨制聘任体系
特聘教授:面向产业界领军人才,要求主导过重大技术转化项目(如无铁芯电机产业化)
讲座教授:侧重学术影响力,需在QS学科排名前50院校担任教职,每年驻校授课不少于3个月
动态考核机制
实行3年聘期考核,将临港企业技术攻关成果(如船舶能效检测实验室共建)与SCI论文发表纳入同等评价指标,未达标者自动降级
资源配套方案
基础年薪:企业捐赠基金保障60万元起步,叠加临港新片区人才补贴
科研支持:优先对接临港实验室、产教融合基地等平台资源
三、创新价值与示范效应
该制度通过企业冠名+政府补贴+高校平台的多元投入模式,实现三重突破:
人才结构优化:吸引既懂AI金融理论又熟悉临港产业实践的复合型学者
科研转化加速:教授团队可直接参与重型破冰船钢材研发等临港重点项目
区域品牌塑造:形成类似铜仁学院专题式院校研究的特色发展路径
四、未来展望
随着临港新片区2025年制度型开放深化,讲席教授制度有望拓展至更多领域。建议参考北大文学讲习所经验,增设文创产业讲席席位,构建覆盖科技、金融、人文的立体化人才矩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