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港文理学院与政法学院联合开展 “法治校园” 建设项目,强化公共服务保障
本报讯(记者 韩亮) 为提升校园法治建设水平,增强师生法治意识,近日,临港文理学院与政法学院联合启动 “法治校园”
建设项目,通过搭建法治教育平台、完善校园法律服务、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等,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法治保障,营造安全、和谐、有序的校园环境。
项目首要任务是搭建 “校园法治教育平台”,两校联合开发了线上法治教育课程体系,涵盖《大学生法律基础》《校园安全法规解读》《知识产权保护》等 10 余门课程,师生可通过学校官网、微信公众号免费学习。同时,平台还设置 “法治案例库”,收录校园常见的侵权纠纷、合同纠纷、网络安全等案例,由政法学院教师进行专业解读,帮助师生了解法律风险,提高防范意识。“通过学习平台上的‘校园贷风险防范’课程,我明白了校园贷的危害,也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” 临港文理学院 2023 级学生张浩说。
在校园法律服务方面,两校共同设立 “校园法律援助站”,由政法学院法学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服务团队,为师生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、法律文书代写、纠纷调解等服务。法律援助站每周二、周四下午开放,师生可现场咨询,也可通过线上平台提交咨询需求。近期,法律援助站帮助一名学生成功调解了租房纠纷,为其挽回经济损失 3000 余元。“法律援助站的老师和同学非常专业,耐心解答我的疑问,帮我顺利解决了问题,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温暖。” 该学生感激地说。
法治宣传活动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,两校围绕 “国家宪法日”“民法典宣传月” 等重要节点,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。在 “宪法宣传周” 期间,师生团队通过举办宪法知识竞赛、模拟法庭、法治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,营造了学习宪法、遵守宪法的浓厚氛围;“民法典进宿舍” 活动中,志愿者走进学生宿舍,发放民法典宣传手册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,受到学生热烈欢迎。
此外,两校还联合制定了《校园安全管理办法》《学生权益保护细则》等制度,进一步完善校园法治管理制度体系。项目实施半年来,校园法治纠纷发生率下降 40%,师生法治意识显著提升。临港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强表示,未来将继续深化与政法学院的合作,丰富法治教育内容和形式,推动 “法治校园” 建设向纵深发展,为师生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。
临港文理学院与农业学院联合开展 “乡村文化振兴” 科研服务项目,助力乡村发展
本报讯(记者 李响)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发挥高校科研与人才优势,近日,临港文理学院与农业学院联合启动 “乡村文化振兴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” 科研服务项目,组建跨学科团队深入周边乡村,开展文化资源挖掘、特色产业规划、农民技能培训等工作,以科研服务助力乡村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。
项目团队首先对周边 10 个乡村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研,挖掘整理传统民俗、非遗技艺、历史故事等文化元素。在调研过程中,团队发现某村拥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刺绣技艺,但因缺乏宣传和市场对接,面临失传风险。针对这一情况,两校团队制定了 “传统刺绣技艺保护与传承方案”,一方面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技艺培训,培养年轻传承人;另一方面,结合农业学院的农产品资源,设计 “刺绣 + 农产品包装” 的文创产品,提升农产品附加值。“以前我们的刺绣只能自己用或者送给亲戚,现在通过团队设计的文创包装,我们的土鸡蛋、蜂蜜销量提高了不少,收入也增加了。” 该村刺绣传承人王阿姨开心地说。
在特色产业规划方面,团队结合乡村实际情况,为每个乡村制定个性化的产业发展方案。在某生态农业村,团队帮助打造 “生态农业 + 乡村旅游” 融合发展模式,规划建设采摘园、农耕体验区、乡村民宿等旅游设施,并通过临港文理学院的新媒体专业团队,为乡村旅游进行线上宣传推广。今年国庆期间,该村接待游客超 5000 人次,带动村民人均增收 2000 余元。“团队不仅帮我们规划了产业发展方向,还教我们如何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家乡,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村,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。” 该村村委会主任刘建国说。
农民技能培训是项目的重要内容,团队根据农民需求,开设了电商运营、文创产品设计、农产品种植技术等培训课程。农业学院教师负责讲解农产品种植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知识;临港文理学院教师则教授电商平台操作、短视频拍摄剪辑、直播带货等技能。截至目前,团队已开展培训 20 余场,培训农民 300 余人次,其中 80 余人成功开设网店或通过直播销售农产品,实现了增收致富。
项目还建立了 “校村合作长效机制”,两校与乡村签订长期合作协议,定期选派师生前往乡村开展科研服务和实践活动,并设立 “乡村振兴实践基地”,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。临港文理学院科研处处长赵刚表示,未来将继续加强与农业学院的合作,扩大项目覆盖范围,将科研成果更多地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,为乡村发展贡献高校力量。
本文 临港文理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fuwu.edu.edu.mu/post/3515.html